中山万盛展览公司移动版

万盛首页万盛动态

我国专业会展人才亟需培养及培养模式的分析思考

 一、会展业人才需求瓶颈与学历教育发展简况

 近年来,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我国正在逐步迈向世界会展大国的行列,现阶段,我国每年举办达到一定规模的展会活动项目达四千个左右,进入市场的会议项目数以万计,会展业创造的直接收入超过百亿元,直接或间接带动关联产业的经济产出则近千亿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和促进作用也日益增强。可以说,现代会展业已继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之后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成为现代服务业不可或缺的组成成分之一,成为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然而,由于会展业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行业内缺乏对大型展会的申请和举办流程的经验积淀,与此同时,现代会展业的成功举办既离不开会展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指导,又需要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推陈出新的创意,因此,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目前,在我国会展行业的人士虽有100多万,但基本上是属于未受过专业训练、半路出家的从业人员。有研究者称:其中真正具备会展管理与运营能力的专业人才还不足200人;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岗位空缺比高达10:1,被人们誉为“朝阳产业”的会展业,其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各大高校开设会展专业、培养会展人才已经急不可待。

 我国的会展学历教育始于2000年9月,当时有一些高等院校在某些专业的名下设置了会展的培养方向;后于2004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第一批会展专业的招生与培养的正式开始。据资料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130多所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其中有90多所是高职院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学校,在其相关专业之下开设了会展的培养方向。可以说,从2004年至今,不少院校在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总结了不少经验教训,也遇到了不少发展难题。

 因此,分析现阶段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思路和模式,参照国外会展专业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可以为我们今后更好地培养会展业所需求的专业人才提供创新点和突破点。

 二、我国现阶段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目前,我国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梯次性的特点,各大高校和职业院校的会展人才培养重点是培养具有会展业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性技术人才,而以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为主的几所大学也在其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下设置了会展经济管理的方向和课程,旨在培养会展理论的研究型人才。当然,从现阶段的培养模式来看,前者是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

 我国现阶段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是以本专科生的培养为主流,主要分为:本科专业的“会展经济与管理”和“会展艺术与技术”;专科专业的“会展策划与管理”和“广告与会展”。在我国现阶段开设会展专业的高校中,有90多所高职院校和近50所本科院校,两者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方面十分雷同,主要的区别在于其招生平台的不同,本科院校的招生点稍高,其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也相对较高,今后发展的可塑性也较大,与大型展会对专业人才的国际性、专业性要求对接程度也相对较高,更适应会展业发展的需求。而高职院校的招生点相对较低,学生在外语、写作等综合素质的表现要逊色于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因此,其就业的平台在会展业内往往流于会务接待、旅游接待等工作。

 根据国际惯例,通常将会展业从业人员分为三类:即会展核心人才、会展辅助性人才和会展支持性人才。会展核心人才主要指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人才,这部分人才必须精通和熟悉大型展会的操办流程,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组织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是会展业的最高从业人员。会展辅助性人才是指精通大型展会设计、布置、搭建、器材生产和销售的专业性人才。会展支持性人才是指能为大型展会提供翻译、旅游接待、会务接待等其他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人才。可以说,从我国现阶段的会展人才需求重点来看,会展核心人才和会展辅助性人才的培养是其主要内容。

 然而,由于会展业在我国的发展起步较晚,行业内缺乏对大型展会的申请和举办流程的经验积淀,我国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会展师资更是多半从管理、经贸等相近专业转过来的,其对会展行业的熟悉程度不高,在专业教学的质量上就较难把握,从而导致了这些院校对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不够清晰、课程设置不够专业、教学模式脱离实际缺乏规范,因此,就造成了这一局面的出现:既一方面会展业急需大量的专业化程度高的相关人才,而另一方面各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大部分会展专业的毕业生又无法得到行业的认可,就业于会展业。

 那么,在这样的现状下,又如何才能在短期内构建相对科学合理的会展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尽快为会展业输送人尽其才的专业人才呢?我们首先先了解国外会展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再来寻求我国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点和突破点。

 三、澳大利亚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借鉴

 国际会展业在过去的二十年蓬勃发展,相应的会展的专业教育和人才输送也越来越成为国际会展行业和全球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由于国外的会展业起步早,特别是像澳大利亚这样的西方国家会展业的发展较为发达与成熟,它的会展教育发展虽不能说已经十分完善,但是相对于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高校会展教育而言,还是高出一筹。如澳大利亚会展教学名列前茅的昆士兰大学在2002年就设置了国际会展专业,通过近十年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形成了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输送了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开放型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昆士兰大学的国际会展管理专业分为本科和研究生两个层次,探索对会展性质,特点,地位和影响的理论框架,对会展管理形成综合专业的理解认识。本科注重于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研究生更注重于理论性研究人才。比起国内的会展教学,有起点高,涉及面广,国际化的特点,而课程的发展和定位更注重专业化。起点高不仅是指对生源的要求高,而且也更加需要学生自身具备很强的学习实践能力,以及参与课程的硬件设备。对教师来说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对学校来说要付出更多的经费;涉及面广是指课程的设置既包含了横向的会展市场,会展策略管理,会展操作管理,会展人力资源管理,会展金融管理,会展赞助,会展筹款等等,纵向上也涉及了商务会展以外的艺术文化展,运动会,节庆活动等等;国际化不仅是指生源面向世界各地,而且其教学在全球文化的背景下面对整个国际会展市场。

 澳大利亚较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寻求专业化的道路同时,也非常注重与实践的接轨。会展专业的学生有三种方式可以接触到这个行业,通过一些媒介,把课堂教学的理论概念和实践见解甚至实际方案结合起来。一是提供学生在会展活动中做志愿者的机会,这种已经组织好的活动能使学生在会展领域里有更多具体化的学习经验。二是把会展管理专家引入课堂,作为客座讲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例子,并且能为学生的兼职工作和未来的职业提供接触的机会。三是学校提供各种形式的工作经历,工作定位和传统实习机会。这是澳大利亚最普遍的学生与会展业接触的形式,也是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机会。

 与此同时,昆士兰大学还开展了行业伙伴策略,重新改革和定义学术界和会展业界的关联。这一策略有三个部分组成:1)建立会展行业与学者队伍的伙伴关系,并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面的资源;2)引入应届生的“专业发展”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课程,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职业爱好和技能在会展相关领域评估职业道路的选择,理解怎样处理职业预期规划和个人发展。由会展业专家指导履历的撰写,面试的准备事项;3)经过严格筛选,成绩优异者能参加管理投影就业项目 (executive shadow placement –ESP programme) 。此项目能让应届生在会展业中挑选一职,由资深会展业者指导一起工作。这一项目能让学生从资深会展经理的角度考虑会展组织机构,在战略层次上参与行业和会展机构内部的组织运作。

 这种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使得他们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关于我国会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若干思考

 1、突破现有教学模式,引进校企合作、中外合作办学模式

 由于我国会展业的起步较晚,会展教育更是因为教材编制的落后、专业教师队伍的匮乏以及教学与实践的脱轨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其教育质量的培育大打折扣,无法供应会展行业所急需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我们建议尽快突破会展教育的现有模式,借鉴各会展企业、会展行政机构等单位已经由于举办各种大型展会而富集起来的经验教训和培养出来的有识之士,采用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加大会展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对会展行业实际需求的正确反馈,使得会展专业的教师和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对会展流程的熟悉,进而探索大型展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总结教训,为今后对大型展会举办的突破和创新累积经验,以求全方位、高层次地更好地服务于会展业。

 再者,借鉴国外会展业和会展教育长期累积的成功经验,派送优秀师生前赴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具有丰富展会举办经验的国家,使其接受先进的展会组织和管理理念,开拓视野,在学成回国之后能引领国内会展行业的发展,做到真正与国际接轨。

 2、加强会展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点

 我们在上文已经提到,会展业需要的核心人才会主要是指项目策划、营销和运营人才,这部分人才必须精通和熟悉大型展会的操办流程,具有较高的创新精神、组织能力和宏观把握能力,因此,这部分人才的培育必须突出其较高的综合素质,比如国际性会展的组织和举办需要外语能力较强的专业性人才,大型展会的策划和营销等等需要视野开拓、创意丰富的专门性人才,等等。

 除了会展教育的综合性特点之外,我们还应重视会展教育的实践性特点,不仅仅满足于通过电脑软件使学生熟悉会展操作流程,还应经常下派教师甚至学生前往举办大型展会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让他们亲身经历会展组织和管理的各个细节,积累丰富的案例,深化课堂教学的内涵。另外,还可以联合会展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等单位,经常性举办针对大型展会活动开设的创意大赛,丰富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会展教育的质量。